咸阳民间古老的乞巧习俗

时间:2022-12-25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本文转自:咸阳日报

王新民

农历七月七日是传统的“乞巧节”。各地习俗不尽相同,流传在咸阳地区的“乞巧”习俗主要有:

“生巧”:农历六月初六,未出嫁的姑娘把一颗颗精选出来的豌豆浸泡在清水碗里,放在阴凉处,两三天换一次清水,生成白生生的芽子,待长到两三寸,用五彩丝线拦腰束起来,长到七寸左右,拦腰束三五道,这就叫“生巧”,即生成了“巧芽芽”。

“迎巧”:七月初七下午,全村未成年的少女和待嫁的大姑娘公推一位俊秀灵巧、办事利索的姑娘领头,大家共同参与,折来柔柳枝条,绑扎成织女偶像,唤作“巧娘娘”。接着姑娘们为其梳妆打扮后迎请到(打麦)场心或柳树下,摆上香案供品以及姑娘们自己做的针线活,待到黄昏时,姑娘们集体跪在香案两侧,开始“迎巧”,即迎接“巧娘娘”降临人间。此时,她们每人手执两只饭碗,边摩擦边齐声吟唱《乞巧歌》:巧娘娘,乞巧来,梧桐树下花儿开。花儿开,树儿摆,我把巧娘迎下来。牵牛郎,写文章,笔墨纸砚都拿来。我给巧娘献西瓜,巧娘教我铰菊花……两碗摩擦发出的声音,伴着优美甜润的歌声,异常悦耳。这样反复吟唱,三炷香烧完,“迎巧”结束。

“赛巧”:接着,姑娘们便离位赛巧,她们个个微闭双目,不言不语地切菜、擀面、纺纱、织布、绣花。你来我往,忙忙碌碌,煞是有趣。其中,穿针引线的比赛更是别出心裁,乞巧的姑娘们环绕“巧娘娘”跪下,然后将各自手中的针和线放到“巧娘娘”的裙摆内,不用眼睛去看,全凭感觉去穿,姑娘们精良的穿针技艺使观者惊叹不已。

“测巧”:待到入夜,月儿凌空,银辉洒地,姑娘们重整香案,开始“占影测巧”。即在“巧娘娘”面前放一盆清水,姑娘们依次将自己生的“巧芽芽”掐寸许投入水中,借着月光看倒映在水底的影子,如盆底映出的影子像纺车、织布机、花朵,则象征姑娘能纺能织,能铰会绣,是纺织刺绣能手;如盆底映出的影子像菜刀、水瓢、锅碗等,则象征姑娘能蒸会擀、能煎会炒,是茶饭能手;如盆底映出的影子像凤冠、霞帔,则表明姑娘将来出人头地、大富大贵,是官宦夫人……这项活动一毕,姑娘们手挽“花花轿”两人相抬,其余相随,把“巧娘娘”抬往水潭或涝池,送其“过天河”“会牛郎”。

建国后,乞巧节淡化出了人们的生活。但这种古来的“乞巧”习俗仍在咸阳人心中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dnhmq.com/lcbx/2247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