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东关于除夕的记忆

时间:2023-4-7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老家把农历年里的最后一天称为除夕,视其为一年里最喜庆的日子。

早上,吃完一年中最难忘的饺子,母亲就帮我们兄弟几个穿上早已预备好的新衣裳。这些新衣裳,是家里省吃俭用扯来布料后,再由母亲在油灯下一针一线细心缝制的。在我的童年,并非每个除夕都能穿上新衣服,但即便不能穿上新衣裳,母亲也要把全家人的衣服洗得干干净净。前后院的婶娘们都佩服母亲细致的针线活儿。谁家要是有什么重要的针线活儿,比如结婚前做被褥、做衣服啦,都来请母亲帮忙。母亲不仅把全家人的穿戴看作一种脸面、一种尊严,更将我们兄弟几个能穿上新衣裳当成了一种奋斗的目标。

屋檐下,父亲用簸箕一下一下有节奏地颠着刚炒完的瓜子,好将瘪子瓜子簸出去。幼小的四弟蹲在地上捡瘪子瓜子,哥哥连忙把他拽了起来。父亲低下头笑着问我们:“地下的也是瓜子,为啥不能吃?”我抢先说:“地上的瓜子没有瓤儿。”三弟似懂非懂地说:“地上的瓜子埋汰了。”父亲意味深长地说:“瓜子要有瓤儿,人要有思想。等你们长大了,就知道这个道理了。”瓜子晾凉后,父亲拿来饭勺子给我们兄弟每人分一勺儿瓜子,我们的小衣兜儿顿时鼓了起来。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联非除夕上午贴不可,贴晚了就不吉利了。春联都是由村里的文化人帮着写,不比今天成批的印刷品。除夕前几天,就有许多乡亲夹着红纸,条件好的顺便携带笔墨,纷纷上门求父亲帮写春联,向来乐于助人的父亲这时宁可不休息也要帮乡亲们写。每当这时候,祖父都会热情地和大家伙儿打招呼让座。不难看出,祖父把父亲写春联当成了一道风景一份自豪。艰难的岁月刚结束,春联的内容渐渐明快起来。

大雪飘了一上午,中午才停了下来。天渐渐地晴了,阳光洒在雪地上,映得人睁不开眼睛。父亲从下屋里拿出一盏大红灯笼,轻轻扫去上面的灰尘,小心翼翼地挂到正房的屋檐下。大红灯笼挂起的那一刻,整个屋檐下都洋溢着一派祥和。这种祥和,把除夕烘托得格外红火。祖父走出屋,拿起一把大扫帚,“唰唰”地扫起雪来。不一会儿,院内的雪被祖父扫到了一起,堆成了一个小雪堆。我们兄弟几个利索地拉出小爬犁,一边唱着“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放鞭炮”,一边喜气洋洋地向院外清运着雪。祖父拿着扫帚站在院中,慈爱地看着我们,花白的胡子不停地抖动着。几只小麻雀飞落到院中,在地上蹦蹦跳跳找寻着食物,除夕的院子里又多了一份快乐。

一年到头,祖父祖母的勤俭、父亲母亲的辛劳,终于换来了这顿丰盛的团圆饭。可以说,这顿团圆饭是全家人的期盼,也是全家人一年忙里忙外奋斗的结果。有了这顿团圆饭,平时再多的辛苦又算得了什么呢?母亲按照祖父列出的菜谱在灶房里麻利地准备着。除了没有稀罕的鱼外,其他如猪肉炖粉条、小鸡炖蘑菇、灌粉肠、摊鸡蛋等等,都被母亲变魔术般地鼓捣了出来。这些菜,虽说称不上高档次,可碟、碗放在一起,也有十个八个了。“百善孝为先”,在吃团圆饭前这个空当里,祖父和祖母拿出早已备好的香案,摆上供品,供上宗谱,点燃香烛。我知道,我们兄弟几个又该给老祖宗磕头了。二踢脚在空中炸响的一瞬间,喜庆祥和的团圆饭正式开餐。

“接神”是除夕夜的压轴戏。自从灶王爷腊月二十三“上天言好事”后,老百姓都在除夕夜子时前热切地迎接着他老人家回来“下界保平安”。所以,“接神”习俗也就自然成为乡亲们除夕夜“守岁”的主要内容。团圆饭后,天慢慢地黑了。三爷、五爷相继走进了屋,摘去棉帽子,脱下新棉鞋,亲热地挤到祖父身旁。老哥几个打开话匣子,唠着老人老事老皇历,展望着新年新貌新气象。唠着唠着,亲情更浓了;唠着唠着,“接神”的脚步就近了。父亲和母亲在灶房又生着了火,准备煮“接神”饺子。三爷、五爷也各自回家忙着“接神”去了。屋外鞭炮噼里啪啦响起时,我们兄弟几个跪成一排给祖父、祖母磕头。磕完头,就都伸出小手向祖父、祖母索要“压岁钱”。热气腾腾的“接神”饺子端上后,“接神”仪式才宣告结束。

窗外,鞭炮声渐渐停息,全家人都进入了甜美的梦乡。天飘起了雪花,一朵又一朵,轻轻地飞舞着。檐下的大红灯笼在雪中闪耀着,似乎将所有的好运与吉祥都引到了家中……

作者简介:

朱明东,作家,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自然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自然作家协会领军作家之一。作品曾获冰心散文奖、当代散文创作奖、中华“漂母杯”散文奖、中华宝石文学奖提名奖等。主要代表作有散文集《行走的歌谣》《檐下无霜》《酒杯里的月光》《在北方》,诗集《我把赞歌唱给你》《诗客小记》《税魂》等。

图文:朱明东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dnhmq.com/lcbx/2305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