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香文化对邢窑的影响内丘文艺内丘

时间:2023-4-23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北朝邢窑仿汉代青瓷博山炉

古代香文化对邢窑的影响

常喜亮

香文化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之一,香文化的发展,对邢窑陶瓷制造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邢窑所在地内丘县一带出土的大量陶质的或是瓷质的香具,见证了从两汉,两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香具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香文化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一路走来,香烟不断。早在红山文化、良渚文化时期,就已经有了原始的陶薰炉,这证明,当时的先民已经有用香的习惯了。当时的香更多的是用于祭祀、供奉天地、敬奉鬼神等等神圣的仪式上。因为人们认为这些植物燃烧产生的香烟能够从地面升到天上去沟通神灵。从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有了青铜香具。秦汉时期,香文代在贵族阶层广泛流行,有了瓷质的博山炉”。在内丘早期的窑址上,也曾出士过不少汉代和两晋时期的灰陶,或汉绿釉博山炉。在这一时期,南方的香料逐渐进入中土,同时随着水陆丝绸之路的活跃,东南亚、南亚及欧洲的许多天然香料传入中国,如檀香,沉香,麝香,龙涎香等,在汉代都已成为王公贵族的炉中佳品。道家思想的盛行以及佛教的传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两汉时期香文化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虽战乱不断,香文化仍有较大发展,陶瓷香具开始大量出现。这一时期,发现大量邢窑烧制的青瓷香炉,薰香炉。内丘邢窑博物馆展示的一座邢窑北朝时期烧造的青瓷薰香炉,釉色光亮,规整大气,十分的美观。

北朝邢窑青瓷熏香炉

进入隋唐以后,对外贸易及国内贸易空前繁荣,域外大批香料经由丝绸之路,源源不断的进入了中国,使得香文化的发展更加成熟,并走向民间,渗透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特别是受到文人的高度推崇,文人读书以香为友,独处以香为伴,衣物必以香薰,被褥必以香暖;公堂之上以香饰其庄严,松阁之下以香展其儒雅;调弦抚琴,以清香一炷佐其心志,导其韵致;品茗论道、书画会友无不以香为聚。生活上,书中置芸香草避虫而有“书香”,以麝香、丁香入墨而有“墨香”,以沉香树皮作纸而有“香纸”,凡此种种,举不胜举。在浩瀚的唐诗中也可见一斑,如唐王昌龄《长信秋词》)诗曰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王建《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诗曰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杜甫《丁香》诗曰:晚坠兰麝中,休怀粉身念。

隋唐时期香文化的发展,进一步繁荣了香具文化,这一时期,香具的发展日瑧完美,各类香具,包括香炉,薰炉,香筒,薰球,香插,还有香炉的配套用的香盘,香盒,香夹,香铲,香匙,香简,香囊等,都普遍使用。这些香具,有铜质的,有银质的,有玉质的,也有瓷质的。此时的邢窑陶瓷香具,尤其受到人们的喜爱,特别是隋代邢窑透影白瓷和唐代邢窑细白瓷香具,被视为高档器物,仅供上层社会使用,显得格外珍贵。除了白瓷之外,邢窑还烧制青瓷,黄釉瓷,白底绿彩瓷及三彩器香具,所有这些香具,都造型美观,朴实简洁,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从邢窑窑址出土的器物来看,发现大量属于香具的器物,但品类并不很多,只有以下几种:

唐邢窑三彩贴塑香炉

一是香炉。一般是指置于桌子上的香炉,为宗教供香所用器物,是民俗、宗教、祭祀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供具。常见的是置于桌上的香炉,形状上为圆形,也有方形,方形的香炉一般有四足;圆形的香炉都是三足。香炉遗存数量较大,青瓷,黄釉,黑釉瓷及三彩器较多,白釉瓷较为少见。说明香炉是民间供养,祭祀,或日常居室普遍使用的器物。香炉在唐诗中多有提及,如唐代诗人牟巘五《奉寄沈公介石老仙作者》诗不贪富贵即神仙,茗碗香炉古易编。唐诗人周弼《建宁浦城李频行》诗香炉忽动吹寒灰,浦城环翠阴风来。都提及香炉。

有业内人士说,在宋代之前没有线香,燃香的方式并非将香料直接点燃,而是透过炭火的焙烤而取其香气。这与我们印象中香炉中插一炷或三炷线香完全是两回事。红袖添香夜读书是文人憧憬的美梦,这种“添香”并非仅仅是点燃线香的香头,而是将各种香饼、香球、香丸在炭火之上慢慢焙燃,并不断添加香料,使香气渐渐升腾。但不少人对此持有不同观点,认为在唐代,线香开始应用,香炉就是插线香的器具。笔者则认为,或许当时是的香炉,是香料和线香共用,即有的是用香炉燃香料(香饼、香球、香丸),有的是用香炉燃线香。

唐邢窑白瓷鹤形三足行炉

二是行炉,即持于手上的香炉,包括柄炉、提炉,亦为宗教供香所用。唐代行香之风盛行,每逢正月初一清晨,在佛教中有一种修持为“行香”,全城文武官员,冠带承舆,全副执事,鸣锣开道,到各庙宇行香。即手捧(或手提)香炉围着佛像绕行三圈、七圈或者更多,祈祷保佑新年吉利,全家平安,威仪甚盛。因为行炉可以手持或手提行走使用,故称为行炉或提炉。当时行炉作为行香礼仪或祭祀活动中的专用工具,在北方地区瓷窑中大量生产,但唯邢窑烧造的行炉(提炉)最为精致美观。此类邢窑香炉出土量较少,较为珍稀。内丘邢窑博物馆展示的邢窑白瓷鹤首四足提炉,造型独特,做工精细,是邢窑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唐邢窑白瓷三足香炉

三是香薰炉。包含博山炉、手炉、卧炉等不同形制,为文房,内室或公共场所用。在当今某收藏家手中,藏有内丘出土的,北朝时期邢窑模仿汉代博山炉样式制作的青釉博山炉,外观看起来异常的华美。唐代诗人温庭筠《苦楝花》诗提到熏香与博山炉,诗曰院里莺歌歇,墙头蝶舞孤。天香薰羽葆,宫紫晕流苏。晻暧迷青琐,氤氲向画图。只应春惜别,留与博山炉。李白也有诗云“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

四是香斗。又称长柄手炉,是带有长长的握柄的小香炉,多用于供佛。柄头常雕饰莲花或瑞兽。香斗在唐代已经很流行。香斗所烧的多为颗粒状或丸状的香品。

五是香插。是用于插放线香的带有插孔的基座。基座高度、插孔大小、插孔数量有各种款式,以适用于长短粗细不同规格的线香。从出土的南北朝及隋唐时期大量的邢窑瓷香插来看,线香在当时应该是普遍使用。有说宋代以前无线香是误判。

唐邢窑白瓷香盒

六是香盒。是放置香品的容器,又称香筥、香合、香函、香箱等。形状多为扁平的圆形或方型,体积大小不等。香盒既用作容器,也是装饰香案、居室的物品。由于今天对于传统香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很不够,有许多人将这些香具的用途,误判为药盒、粉盒、油盒甚至印盒,特别是邢窑白瓷香盒,多认为是唐代女人盛化妆品的闺房之物。邢窑的这类所谓粉盒,大中小各种型号都有,最大直径的达到二三十公分,这么大的盒子,怎么会是用于放置化妆品呢。因为当时社会对香料的需求量很大,需要大量的各种类型的盒子盛装香料。又因为香料是当时上层社会享受之物,邢窑白瓷香盒做工精美,都是向朝庭进贡的珍贵物品,此类盒子判定为香具是不会有错的。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dnhmq.com/lcbx/2320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