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香案 >石狮的老街

石狮的老街

时间:2023-3-26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永宁老街

在商业繁荣的石狮侨乡,在历史悠久的永宁古镇,有一条古老而安静的老街,没有乌镇、西塘的繁华,却有着一种难得的“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宁静,走在这条老街,仿佛穿越到过去,一不小心就触碰到一段历史,不经意间就踩动了一个故事……年,永宁老街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永宁老街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至今已有多年历史。明朝时,永宁老街称西直街,府志记载:“右千户所,营房八百四十间,在永清门西直街。”也就是说,当初建卫城时,这条街都是军营,是用来驻扎部队。到了明朝隆庆元年,戚继光在永宁沿线荡平倭寇,东南沿海才告平静,老街才逐渐变成经营商业的主要街道。而到了清朝乾隆年间,永宁老街已非常繁荣。永宁卫志记载:其时盛况,“君子弦歌,小人负米,鹍腾鹊起,甲于此都之盛。贾陶商贩,推我邑之多。”车来人往、商行林立,足见当时盛况。到了清末,这老街犹有商店多间。如“绸缎布匹、苏广百货、纱灯、照相、扎花、粮食、糖品、中西药房、典当、油车、磨房、染坊、烟茶、干果、鱼肉、蔬菜、香楮、油灼、农具、家器、菜馆、饭店、酱园、打铁、铸铜、理发、山医星相、书册文具、百技工艺,应有尽有”。不夸张地说,自古以来直至改革开放初期的20世纪80年代,此街都是永宁的商贸中心。

由永宁城隍庙沿巷子右拐约50米,即进入永宁老街。老街依山而建,长一公里多,从慈航庙直落西门外,其东西倾斜度也达20多米。老街设计为主干呈纵横十字形轴线布局,四个轴向通往永宁卫城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因为当年永宁是个军事海防区,这种布局有利于部队和军需品的集散。漫步老街,你还会发现一路上有好几个庙宇,这些庙宇既是老街的结点、无形中也划分出一个个街区,永宁卫城号称“百家姓”,当地军民往往是同姓(族)聚居,分布各个街区。老街宽4米至5米,街道两边的名人故居、历史建筑呈“非”字形辐射开来,自从明代确定老街的轴向以来,几百年来,不变的是老街的长和宽,变的是两边建筑的沧海桑田和人事变迁。

妆糕人“非遗”展示

永宁城隍庙西侧往北走20余米,在毫不起眼的民宅中,隐藏着一门古老的民间技艺——妆糕人,它是石狮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妆糕人又称“米塑”,与北方的“捏面人”一脉相承,这起源于民间传统节庆祭祀神明的一种祭品。妆糕人制作工序考究,先是要制作面团,面团是用糯米粉、粳米粉按照比例糅合并煮熟,再是面团染色,同时还要准备好骨架,妆糕人的手艺人一般会以烧香剩下的杆子和铁线作为骨架,材料准备好后进行“妆制”,最后上油彩,将成形的糕人放在通风处一定时间后再刷上油彩,起到保护和提亮色彩的作用,制作好的妆糕人一般能保存一年左右。

目前永宁最知名的妆糕人艺人是雷远洲。雷远洲老先生已80多岁的高龄,他妆制手法非常灵巧,捏制的糕人精美传神。他的妆糕人制作在细节刻画上非常到位,特别是在面部表情上,他利用刻刀等工具刻画出或是威严,或是喜庆,或是诙谐逗趣的人物表情。并以竹签为骨、以彩泥为肉,糕人显得有血有肉起来,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妆糕人物多以西游记中的人物为主,因为孙悟空、猪八戒、唐三藏等都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人物,他们通俗有趣,比较能赢得普通老百姓的欣赏,市场需求大。妆糕人当初为了养家糊口,凭借高超的手艺远走四方,到达上海、浙江等地卖妆糕人,得到了各地百姓的喜爱。而现在妆糕人的手艺人越来越少了,希望妆糕人这项制作技艺可以一直传承并发扬光大。

八卦街

八卦街是石狮老街区的通称,整个街区位于石狮旧镇区中心,区域面积约4.5万平方米。石狮老街起源于千年古刹凤里庵所在地观音亭街,随着商业的发展繁荣,街区逐步往东南方向扩展,至清初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九街十一巷”的构架。大约在民国二十一年至二十二年(—年)间,石狮商贸更为兴盛,街市建设方兴未艾,旅居海外的石狮华侨积极倡导投资、认购,旧街道全部拓宽改建,并建新街道连接旧街道,统一建成具有南洋建筑风格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或砖木结构骑楼式街道,构成较为完整的商业街区,街区至今仍然保留着当时的基本格局。

老街区每一条街道的名称都有它的由来,其形成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这些老街古巷纵横交错,呈九宫形状,外来客商游人走入石狮老街犹如进入迷宫,常常会迷路。更有趣的是,老街区的中心原先有一座洋式钟楼(现已被拆),游客在老街绕来绕去总能见到钟楼,弄得晕头转向,被调侃闯入了“八卦阵”,久而久之,就有了“八卦街”的说法。

八卦街是石狮市的发祥地,至今仍然保持旺盛的人气,老街区一带仍以旧市集的姿态呈现,夜间大排档座无虚席,热闹程度不逊于台湾的士林夜市,是逛街怀旧的好去处。

老街区的业态延续传统的沿街店铺经营模式,以传统商贸服务业为主,经营种类繁多,有石狮老字号小吃、特色美食、糕饼甜品;有山货甘味、果蔬鱼肉;有日用百货、五金家电、服装鞋帽;有宗教用品、婚丧民俗用品;有首饰加工、钟表修理、裁缝理发等等,包罗万象、应有尽有。

坐落于老街区的凤里庵、城隍庙、基督教堂等名胜古迹是老街上的另一道人文景观。

凤里庵

观音亭街位于凤里庵左右两侧,是石狮市最古老的街道。观音亭街的由来与凤里庵可谓密不可分。凤里庵俗称“观音宫”,内供奉观音菩萨,外有一座石亭(现已损毁),故被称为“观音亭”。宋时起,观音亭左侧小店铺就不断出现,后逐渐形成小街,称为“观音亭顶街”,以后交易扩大,小店铺又向观音亭右侧扩展,形成另一段小街,叫作“观音亭下街”,后来合称为“观音亭街”。现在,观音亭街与其北面的馆顶街合称为“凤里街”。

这座千年古刹——凤里庵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这座庙宇原先并不叫凤里庵,那叫什么,又是为什么呢?

凤里庵前的一条路是一条古驿道(俗称“官道”),在凤里庵左侧往北约米处官府还曾设置了一个驿馆,但现在已毁。这条驿道是永宁、深沪等沿海地区通往泉州府城必经之路,在当时凤里庵一带是商人、旅客中途歇脚休息的地点。据传隋朝的时候,往来于这条驿道的商人为了遮风避雨、中途停歇,集资在这里建了一座石头路亭。之后又有一些善男信女在路亭北面捐建了一座寺庙,庙内供奉观音菩萨塑像,庙前并列排放一对石狮子,供过往商旅行人祈求神明庇护旅途平安。因为供奉的是观音菩萨,所以小庙最初叫观音宫,也叫观音庵,路亭叫观音亭。由于商旅行人常常约定在这里碰面、买卖,逐渐形成了集市,后来发展成为石狮最古老的街道——观音亭街。当时社会信奉佛教之风盛行,泉南沿海地区许多村落都兴建观音宫、观音亭,为了把这里的观音亭和其他地方区分开来,人们便根据庙前有一对石狮的特点,将这里的观音亭改称为石狮亭。久而久之,石狮亭就成为村落的名字,后来又演变为石狮地名。

那观音宫为何又改称凤里庵呢?

相传明朝洪武年间,为了巩固海防前线,抵御倭寇入侵,明太祖朱元璋指派大臣周德兴来福建视察海防形势,并着手构建城防工程。据传周德兴精通“风水”之术,一日周德兴为筹建永宁卫城路过观音亭,停轿歇息,定睛一看,发现这里很有灵气。观音亭正好坐落在“凤穴”之上,而西面不远处的小山岗又是“狮子穴”,断言此地“狮舞凤翔,日后必昌”,观音宫也因此改称了凤里庵。

后来,“凤里”两个字就成为旧时石狮镇的雅称,而现在凤里街道也是沿用了这个别称。

那对古老的石狮子,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按闽南民间习俗,石狮子的摆设皆为左公右母,公狮张口注视来往信众,母狮闭嘴护卫膝下幼子,体现传统社会男女有别,各司其职。另有一说,说是它们在念佛号,张嘴的公狮口吐“阿”字,闭嘴的母狮发出“弥”音,一公一母二重唱,听起来就是“阿弥陀佛”的“阿”和“弥”,倒也抑扬顿挫,余韵悠然。如今,母狮早已不知何处去,公狮却依然忠诚地守望在这里,成为石狮悠悠千年的历史见证,堪称石狮市的“祖狮爷”。

仔细端详这只“祖狮爷”,其造型扑拙,线条简古,神态安详,尽管因年代久远,石头风化,脸上五官的细部皆已模糊,但总体轮廓雍容大度,有泱泱然隋唐之古风。只是它实在太老了,圆鼓鼓的大眼睛,目光似乎有点迷茫,张开的嘴巴里也没有牙齿。尽管它只有半人高,且老态龙钟,但人们对它依旧心怀敬畏与感恩,不但为它披上红布披风,系上红布肚兜,还在它身边立碑,为它和古庵一起戴上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桂冠。

另一只石狮子去哪呢?这得说说另一只石狮子“失踪”的悬案。

传说清朝初年,有一个风水先生路过凤里庵,看到庙前蹲着一对石狮子,背后正好是“凤穴”,犯了忌讳,便对村民说:“凤穴中狮子成对,日久必成精灵,高兴时起舞嬉闹,乡村之间必定发生械斗!”村民听后慌忙请求指点破解办法,风水先生答说:“补救之法是:二者必弃其一,再造一个莲花石臼,放在狮子旁边,方可保村中安宁。”村民听了一一照办,弃掉右边的母狮,换上了莲花石臼。这莲花石臼也有它独特的功能。据本地老人讲,旧时每逢炎热夏季,就会有善心之人烧开茶水倒入石臼中,旁边放着杯具,并贴上“奉茶”红字条,供路人免费饮用解渴。一方石臼,也是福泽世人了。

凤里庵主体建筑始建于隋朝,坐北向南,经过历代重建和扩建,规模逐步扩大,清朝重建时占地达0多平方米,建筑物包括山门、拜亭、前殿、中殿、方丈室、知客室、斋堂、花苑,拜亭四周有石椅石桌。庙里供奉弥勒佛、地藏王菩萨、释迦牟尼三世尊,正中间供奉观音菩萨,两侧是罗汉壁龛。民国二十二年(年),由于石狮镇街道扩建,凤里庵的石亭子和部分建筑物被拆除。

历经一千多年风雨沧桑的凤里庵,仍然端坐在凤里街的原址,现存一幢用红砖白石和钢筋水泥混搭、带有闽南侨乡中西合璧风味的双层建筑,建于年,当时由颜氏、郭氏两位善信前往菲律宾募捐重修,占地面积仅平方米。庵内庵外,楼上楼下,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其大门上方,刻有“凤里古地”四个大字。跨进门槛,烛光摇曳之中,但见香案前的石地板上,有个深陷的凹坑,据说,这是千百年来无数善男信女在此五体投地、毕恭毕敬磕头磕出来的,由此可见,其香火绵延千年而不绝。

永宁城隍庙

城隍信仰是中国古代非常普遍的民间信仰。城隍,原意是“城墙”与“护城河”的意思,后来演变为城池的守护神,是负责阴间司法的第一关卡,维系着整个地方的安危。城隍作为汉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汉族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

明代,朱元璋对城隍推崇有加。相传朱元璋称帝之前,曾经宿身城隍庙而幸免大难。朱元璋称帝之后,于洪武元年,下旨封都城隍为监察司显佑王,职位正一品;与朝廷的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和左右丞相平级。同时封各府城隍为监察司民城隍威灵公、职位正二品;封州城隍为监察司民城隍显佑侯,职位正三品;封县城隍为监察司民城隍显佑伯,职位正四品。正是在这一时期,各州府县,纷纷修建城隍庙。都城隍庙由皇帝亲自敕建,皇宫拨付银两,庙内住持由朝廷直接任命,各府、州、县则按照等级,依次效仿,规模等级完全参照地方官署衙门,按级别配制冕旒官服。

石狮永宁城隍庙是当时永宁卫城的附属建筑,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年),清代进行扩建,现存为清代建筑,年加以整修。整座庙占地面积平方米,坐北朝南偏西,三进、五开间。由门楼、前殿、戏台、拜亭、后殿和左右两厢房组成,殿前有檐楼,抬梁式木结,前后殿均为重檐歇山式屋顶,余为单檐歇山顶。城隍庙主祀忠佑侯城隍爷,配祀二十四司、四大将军、三夫人以及役吏差官等,建筑宏伟壮观,规制完备,且石雕、砖雕、木雕工艺颇为精美,被誉为“三绝”,是泉州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城隍庙,在全省亦少见。永宁城隍庙以其恢宏的建筑、完备的规制,在福建省同类建筑中具有典型代表性,且在闽南、台湾及东南亚地区有较大的影响,于年被列为福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宁城隍庙坐落于永宁古卫城的南门和小东门之间,背靠五虎山,面向深沪湾(山),将海湾的美景尽收眼底,因此有“背五虎而面金狮”的说法。加上雄伟的气势和壮观的庙貌,被誉为“永宁福地”。修葺一新的城隍庙是典型的闽南红砖建筑,其台基用当地盛产的白色花岗岩垒成,而夯土墙体以红砖包裹在外,两者红白对比鲜明,给人以庄重、古朴的视觉体验。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dnhmq.com/lcbx/2288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