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小年将至

时间:2023-4-15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治疗痤疮北京医院 http://pf.39.net/bdfyy/zjft/210630/9125685.html

农村俗语:“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小年将至,老祖宗传下的讲究

时光悠悠,再有两天就要到农历腊月二十三了,腊月二十三又称为“小年”。因为我国幅员辽阔,每个地区在这一天都有不同的庆祝方式,与之相伴的便是各种习俗与忌讳,比如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这句农村俗语:“男不拜月,女不祭灶”,老祖宗传下来的讲究到今天还适用吗?

在这句俗语中提到了“拜月”和“祭灶”,这是我国特有的传统习俗,可能各位小伙伴对此不太了解,因此在介绍这句俗语内涵之前,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拜月”和“祭灶”?

拜月是我国一项极为古老的习俗,在上古时期面对自然的不可抗力,先人们会对月神进行一种崇拜活动,代代相传之下,拜月便成了中秋节的重要祭礼之一。

从古代延续到今天,拜月从一开始的祭祀活动逐渐转化为民间赏月、颂月等活动,到了现代都是人们渴望团聚、寄托对生活美好愿望的形式。

从古至今,多有文人墨客用月圆月缺来形容人与人之间的悲欢离合,特别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没办法与亲人相聚,便只好以月来寄托深情。在进行拜月活动时,需要设置一个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将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点燃高烛,全家人依次祭拜祈求福佑。

随着时间的发展,拜月的所有活动成为女子的专属,男子不可参与,尤其是未嫁者居多,按照民间的传说,说那嫦娥思念人间,会在中秋这一天将月宫中的一些宝贝撒下人间,谁能捡到谁就能得到幸福。所以这一天女子们就会摆上祭品等待月华(月光),为自己祈愿找到一个上好夫婿。

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据说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祭灶在中国民间有几千年历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国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北方民间传统上的祭灶日是腊月二十三即小年,但是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古老传统。

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就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因此北方地区多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至于为何女不祭灶?传说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

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而旦逢重大事件,基本上跟女子没有太大关联,这也是因为古代女性社会低下的原因。

今时今日早已没了这些讲究,古人之所以信这些灶王爷月神之类的,主要还是因为科技不发达生产力低下所致,人们为了保证一年无病无灾、河清海晏不得已而为之罢了。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发达,人们在对抗死神的时候有太多的方法,人类的平均寿命每一年都在增加,大家早已不再惧怕这些神神鬼鬼,因此这些传统习俗的存在,仅限于其所具有的传统文化价值,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观念的缩影。

最后,农村俗语:“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就介绍到这里,如今小年将至,小伙伴们倒不用太过在意老祖宗传下来的这些神神叨叨的讲究,毕竟是传统习俗,知道就好。那么,不知道各位看官老家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小年习俗呢?不妨分享一二。

俗语可信,却也不可全信,这就是一种传统文化。中华文明拥有数千年历史,一些规矩和文化并不见得适合现代。所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说的就是如此。所以大家没有必要将俗语当作迷信,只是在听到这些话的时候,多一些思考。

参考文献:邱崇丙主编《通用俗语词典》、温端政主编《俗语大词典》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dnhmq.com/lcbx/23136.html
------分隔线----------------------------